礼仪习俗
藏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聪颖,性格豪放刚毅并梗直朴实,无论是在与封建势力残酷压迫的不屈不挠斗争中,还是同恶劣大自然环境的搏斗中,均体现出其百折不挠,顽强进取的民族优秀特性,又加之长期受到悠久历史的藏族文化和佛教的熏陶形成了县内藏族人民重礼节,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好施舍,乐于行善助人的民间礼节和习俗。
亲朋好友久别重逢,除以语言热情问候外或相互拥抱,拉手,互吻对方额头,或屈腰乎神双手,坚大拇指,均属亲切问候性礼节。
亲朋远行或初到,迎上前牵马扶镫也属敬礼。路遇熟人或陌生路人互道“嘎玛提”或“嘎提”(辛苦了)或“牙木松”或“次仁”(慢走)。旅途中小憩,见别人也烧好茶,你只要送对方一点茶叶即可入座饮茶,若没有茶叶盐巴,哪怕不相识,对方也会热情地邀请你入座饮茶。若见长辈,活佛或拜访贵宾,要先奉上哈达和见面礼。
朝拜活佛或接受摸顶时,要合掌躬腰,扣头或磕长头。
家庭里面以男子当家主事,女人多会针线,缝制全家老小衣服,女孩多从事背水,挤奶,打茶,锄草,给庄稼上肥等繁重的劳动。家里有客人时,女人多回避,有男人接待,妇女给客人上茶酒糕点时,俯首奉上并弯腰以手护住藏胞下摆倒退到门口。上楼时,男人为先,女人在后,下楼相反。若妇女上楼时梯下有男子,先请男人离开再上楼。主客在交谈中常以手势相助,若是做生意,双方在长袖中握手,以手语讨价还价。
藏族人民尚礼好客,且乐于助人。有亲朋自远方来,主人热情上前问候,牵马扶镫,将马交给妻子或小孩去引水、喂草。主人则弯腰,平伸双手请客人进门上楼,让坐于右上方,敬鼻烟,青稞酒,当着客人的面洗刷碗盏,盛上酥油茶,在奉上奶酪,糌粑、牛肉等食品盛情宽待。客人接过主人敬的酒后。凡主人端出的食品,客人不能客气,主人腾出最好的铺位,拿出最好的床垫、藏毯、被盖,在火盆里放点柏枝或糌粑面熏一下才供客人使用。
客人离去,主人备好马鞍,牵马到村口路旁,在家老少亦出门话别送行。若客人有困难,无论贵贱,主人以慷慨解囊,鼎力相助为乐,若路途遇见别人有困难,尽管素不相识,也相互帮助并不计较报酬。
尊敬长辈、老人,爱护幼孩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高尚。在家庭里,老人在生活上备受尊重和优待,青年人不允许与老人顶嘴。处理家庭文物,须先征求老人的意见。在社会上,老人受尊敬,老人出门在外有困难,陌路青年均乐帮助,不所分文报酬。年幼的子女在家庭和社会均受爱护,小孩若有要求,父母总是力求满足而不在乎克己。
在现今藏北社会中,民众间的礼物往来比较普遍,以礼物的流动维系起社会关系。逢婚丧、搬迁新居、过生日、孩子升学等时,根据亲疏,礼品轻重各有不同。一般红、白事送礼,备有礼簿,详细登记送礼人的钱物数量。下次对方有事需要送礼,一般可以等量还礼。结婚送礼,礼品中有哈达、奶渣酥油糕、牛前腿一条、整羊一只、红包一个;生孩子送羊羔皮一张,为婴儿之襁褓;搬迁新居往新居神柱和房门上各献哈达一条、红包一个;去医院探望病人除牛奶、水果、营养品外,送一瓶酥油茶,最暖人心;孩子升学、人员升迁、店铺开业,一般送哈达一条、红包一个。
一、摆“德卡”
每逢过年,每家每户把果实供放在藏式柜子上面,表示庆贺丰收,祝福吉祥,祝新年吉祥如意。其摆法是在柜子正中放一大盘子,盘内横竖堆放多层卡塞塔,盘边周围、塔上、塔身周围空隙处摆上干奶块和各种糖果、葡萄干等,上面系一条洁白哈达,“德卡”左右摆大块酥油和砖茶、盐巴块、红糖块。前方正中放置一瓷制羊头及三只瓷碗,一碗盛青稞酒,一碗盛酥油茶,一碗盛有人参果的米饭,两边各放一盒碧绿的麦苗,“德卡”的摆放与经济条件有关,有的家庭摆两处“德卡”,“德卡”一般在藏历年十二月三十共好,一直摆到藏历一月十五日。
二、插挂风马幡
逢年过节藏族群众要在屋顶、山顶、桥头、庙顶、树上、河边插风马幡,以求运气与福禄、屋顶风马幡杆由数米带枝的小树做成(藏语名嘎玛查松)幡旗悬挂时相互连接,长度达数米至数十米,幡随风飘扬,蔚为壮观,节日过后仍留其处。